普门品结缘网
标题

佛教故事启迪

来源:普门品结缘网作者:时间:2019-11-08 10:06:34
拈花微笑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优波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手拈优波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付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

  拈花微笑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优波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手拈优波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付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着他那不动声色的笑意,从容不迫,宁静安祥,其中奥妙究竟何在? ­

  其实,释迦牟尼在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种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能用任何言语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妙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花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说明。

  在一座古老的寺庙里,供奉着一尊法相庄严的观世音菩萨,由于菩萨有求必应,香火鼎盛,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信众,前来朝拜,祈愿。有一天,一大早来了个流浪汉,他看到菩萨要应付芸芸众生那么多的要求,觉得于心不忍,于是祈愿能为菩萨分忧解劳。菩萨慈悲的说:“好呀!我们轮流一下,你上去坐坐看,但是有个条件,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话。”流浪汉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就答应了。于是菩萨下来,换流浪汉上去,学菩萨般慈悲端坐,俯瞰众生。来膜拜的信徒不疑有他,依旧虔诚的礼拜。快到中午时,来了一位富商,祈祷完毕后,竟忘记手边的袋子便离去,流浪汉看在眼里,心中焦急,但是他答应菩萨不能说话,于是只好鳖着没说。接着来了个三餐不饱的穷人,祈祷菩萨能帮助他渡过生活的难关。正当穷人要离开时,忽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里面全是钱。穷人高兴得不得了,连声说:“菩萨真灵,有求必应!”万分感谢的离去。流浪汉看在眼里,很想阻止穷人,告诉他说:那不是你的!但是想到与菩萨的约定,只得仍然憋着不说。接着,来了一位即将出海远行的渔夫,来祈求菩萨保佑他出海平安。正当渔夫要离去时,富商冲了进来,左看右看没有见着袋子,便抓住渔夫的衣襟,要他还钱。渔夫当然莫名奇妙,两人便吵了起来。这时候,流浪汉终于忍不住开口,将事情说了个明白,于是富商便去找穷人,而渔夫则匆匆离去,生怕耽误出海时间。菩萨摇摇头,对流浪汉说:“你可知道,那位富商并不缺钱,那袋钱不过是要用来嫖妓,如果给穷人,却可以供应一家大小的生计。最可怜的是那位渔夫,如果富商一直纠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即将沉入大海中。”凡夫只用眼睛,耳朵来决断事情;菩萨是用心评判事情;会从事情的前因后果来切人,客观的看出事情的始末,才不会像流浪汉做出错误的判断,害了别人。

  注:诸佛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诸佛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诸佛菩萨的慈悲不可思议,诸佛菩萨的神通不可思议。我们不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意识去意解诸佛菩萨意境,佛性本自俱足,且业障深重的我们应该脚踏实地认真实践佛法人生,消除我们深重的业障,从而逐渐显露自性的光芒。回归原本的真实。

  “礼佛一拜,罪灭恒沙”,我们礼拜佛菩萨,不仅只是礼拜眼前的一尊佛像,而是礼拜遍法界诸佛菩萨,亦是礼拜我们自性之佛。愿娑婆世界所有众生都能够挚诚礼拜诸佛菩萨,愿娑婆世界所有众生一切疾病消除,一切灾难消失,一切善愿速得成办,早得觉悟,早日往生极乐净土,早日证得无上佛果。

  发亮的指头

  某一年,王舍城中某一富豪家诞生了一个相貌非凡的男婴,一出生指头就放出祥光。父母看到这种情况又惊又喜,于是请来法师为儿子取名叫‘灯指’,还办了盛大的喜宴邀请所有亲朋好友来庆祝一番。 ­

  当时宴会中有一位婆罗门学者名叫苦修,他看到这个男婴的长相,便笑著说: ­

  ‘这孩子应该是天人下凡,将来一定有很大成就。’ ­

  男婴的父母听到学者这样赞美更加高兴了,于是又设大檀会,七天七夜不停的布施作福。这个消息传到国王耳里,他心想:“我从来不信因果这种事,真的有人一出生指头就会发光吗?” ­

  国王感到非常疑惑,随即派遣使者将他们带来王宫。 ­

  一见到这个男婴的指头大放光明,使宫廷内大放异彩,国王惊讶的说:“果然因果是真的存在的。如果没有因果,为什么这婴儿从出生以来,便容貌超绝而且手指发出光芒?这婴儿前世一定积了许多福德,现在才得到这种善报。人们如果亲眼目睹这孩子,还能够不努力积善吗?” ­

  渐渐的,灯指长大了,父亲为他选了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女作为他的妻子,过著幸福和乐的日子。但是过没多久,灯指的父母相继病死,家中无人主持,加上灯指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管理家业,反而每天安逸玩乐,完全不知节制,于是家中财产便渐渐败光。 ­

  这天灯指出门享乐,妻子也回娘家,强盗趁整个大宅无人看守,于是放胆闯入灯指家中,将仓库里的金银珍宝搜括一空,甚至日用衣物也全部带走。 ­

\

  灯括晚上回家的时候布到家被被抢夺一空,不禁放声大哭,就在这时,连指头的光芒也消失了。 ­

  可怜的灯指一夕之间什么都没有了,不但妻子抛弃他,仆人也逃光光,亲朋好友更是和他断绝往来。大家害怕他向自己乞讨,只要一看到他,不是急急忙忙躲开,就是大声把他骂走。灯指不只一次想要自杀,却都死不成功。 ­

  灯指心想:“想死又死不了,将来日子还这么久,要如何才能生存呢?”后来灯指走投无路,只好上当人们最鄙视的抬尸体的工人。

  这天,他把尸体搬到墓地去,正当要把尸体放下的时候,死人竟突然紧紧抱住灯指,不肯松手,灯指用尽全力也不能甩开。灯指吓得乱跑,想要找人解救,可是没有人要帮他,反而还骂他怎么背著尸体跑到人住的村落,然后用石头丢他,丢得他头破血流。 ­

  灯指不禁难过的说:“我本来家中富有,没想到现在过著这样的生活,哪知道又有冤魂跟著我,我背的尸体竟然不离开我。我就算背著尸体也要回到原本的家,宁愿和尸体一起死也不愿以后背著尸体苟且偷生。”

  于是灯指背著尸体来到自家空宅,说来奇怪,灯指人一到家,死尸就倒在地上。这时灯指忽然看见死尸的手指闪闪发亮,再仔细观察竟发现是黄金。他拿小刀割开体,发现尸体的全身骨骼都是金子。这下灯指发财了,他的富贵更胜从前,妻子、僮仆都回来投靠他,亲戚朋友也都回来找他。灯指叹了一口气说:“真是怪了!运势一去,所有一切都幻灭,生活有如地狱一般。运势一来,连尸体都变成黄金,之前无情的人立刻变得好像没事,对我依旧喜爱。” ­

  经历了这些事,灯指看破人生,不再迷恋富贵繁华,把一切财宝施给贫苦大众,之后放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每天精勤修习,成为阿罗汉,但是尸宝还是紧紧随著他,不肯离去。 ­

  比丘们看了,合掌问佛陀:“灯指比丘因为什么因缘,从出生以来就指头发光?又是什么因缘要遭受大贫困?而且尸宝为什么一直跟在他身边呢?” ­

  佛陀回答:“好几世以前,灯指比丘出生在波罗奈国一个富有家庭里。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天在外面玩得太晚,等到天黑回家时,家里的门窗都关了,他大叫开门也没有人来应门。过了很久母亲才来为他开门,他于是生气的骂母亲:‘全家都死光了吗?还是有盗贼来抢劫?怎么没人帮我开门!’造了这种口业,他死后堕入地狱,并且这辈子遭受贫困。至于指头发光及尸宝的因缘,则是另一件事。从前有一位佛名叫毗婆尸,他入涅槃后,佛法流传到世间。灯指当时已经长大,成为富豪。有天他到塔寺恭敬礼拜之后,见到佛像有一根指头破落,他马上花钱用金箔修补佛指。修好后,他祈愿能因为修治佛像的功德,以后得到尊豪富贵,如果漏失金钱,之后还能寻得。因为上辈子帮佛像修补指头的因缘,所以今世得到指头发光以及死尸成宝的福报。” ­

  佛陀说:“在佛像前面种下微小的福德因缘,竟可以得到如此大的福报,甚至到了他将要进入涅槃境界时还跟著他。可以想见如果对如来法身种植福因,对于修行的功德将不可限量;相反的,恶业也将遭到苦报。人想要寻求解脱一切苦的方法,就应该从戒除各种恶业开始­。有高深智慧的觉悟者,自然可以看透今世的因果,看见前世和来世与今生的因果关系,而纪录我们前世今生未来三世因果的系统,称为(业),执行因果互动的力量,则叫(业力)。这正是佛所说:业力不可挡。业力是执着所产生的强大力量,把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绑在同一条线上。像在拉犯人,叫你去拔草,就必须乖乖的去拔草,当个商人,就必须日日做搬有运无的工作,没法有自己的主见。或许你不相信,你今生的一言一行,都决定着你来世人生脚本的剧情,今生种的因,来世必然结出丰硕果实啊!这种超越时空的因果法则,没有智慧的人看不到也想不通,但根据量子物理学家的说法,这世界的所有物质是粒子组成的,也是能量组成的,根据量子理论,就时空互连和能量法则间的关系来看,要回到过去做时光旅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过去现在未来,其实是连在一起的。或者我们可以说这三者其实是一体的。”

  这个理论颠覆了世俗的认知,或许你想不通,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佛经就已提到这个概念,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这个意思。读过佛经的人就知道,佛经的开头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说明了做记录的是是谁,说法的地点何在,参与的来宾有谁,然而却是用(一时),而非某年某月某日。这表示佛陀说法的时间,不是死的,不仅止于那一场,(一时)是活的,只要我们和佛经中的法相应,当下我们就在法会中,听佛陀说法........所以,佛所说的三心不可得,是不希望众生们去执着时空下的假象,意思是说,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状态根本就不存在,是人们的意识所创造出来的错觉。其实,整个宇宙在时空上只有一个状态——那就是当下。只要我们能心无挂碍地活在当下,心中不存在任何幻觉妄想,我们就可以隐然感觉到,那些过去和未来将发生的,都同时存在这一舜间。只是人的脑子感应不到,人的意识硬是要把时空切割成三种状态。因此,我们过去所做的必然会影响现在,现在做的,也必然会影响我们的未来,同样的道理,我们这辈子所做的任何事,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下辈子,可能会遇到什么人?什么事?活在什么地方?说白一点,下辈子的人生剧本,在我们这辈子结束前已然全部写好了。只要我们随时保持觉知,清醒地活在当下,自然不会造业,来世也就不会受业报啊!

  一天,提婆达多生病。很多医生来治病,但不能把他医好。身为他的堂兄弟,佛陀亲自来探望他。 ­

  佛陀的一个弟子问他:“您为什么要帮助提婆达多?他屡次害你。甚至要把你杀死!” ­

  佛陀回答说:“对某些人友善,却把其他人当做敌人,这不合乎道理。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想幸福快乐,没有人喜欢生病和悲惨。因此我们必须对每一个人都慈悲。” ­

  於是佛陀靠进提婆达多的病床,说:“我如果真正爱始终要害我的堂兄弟提婆达多,就像爱我的独生子罗侯罗的话,我堂兄弟的病,立刻会治好。”提婆达多的病立刻消失,恢复健康。 ­

  佛陀转向他徒弟说:“记住,佛对待众生平等。” ­

  佛陀八十岁那年,抱病来到末罗国的拘尸那城。

  那时,佛陀患了严重的腹泻,到城中的沙罗林就无法再走了,遂选择在林中的双树间入灭。 ­

  佛陀要求尊者阿难在双树间為他铺床,头朝北,面向西,双足交叠,保持正知正念侧卧。这时,沙罗树虽然不在开花的季节,却开起花来,花朵从树上掉落下来,纷纷落在佛陀身上。除了沙罗树花外,还有更多的曼陀罗花与栴檀香末,从空中飘下,落在佛陀身上,也飘满了附近的地面,空中还响起了乐声与歌声。 ­

  对这些奇异的景象,佛陀為尊者阿难解释道: ­

  「阿难!这是一些栖居在沙罗树林,篤信如来的夜叉天神,以奇异的花来供养我,但这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

  「那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呢?」尊者阿难问。 ­

  「只有能受持正法,实践正法,随戒、随法而行的,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佛陀说。 ­

  於是,就有这样的偈颂,将这个情形记录流传下来: ­

  「佛在双树间,偃卧心不乱。 ­

  树神心清净,以花散佛上。 ­

  阿难白佛言:云何名供养? ­

  受法而能行,觉华而為供。 ­

  紫金华如轮,散佛未為供; ­

  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 ­

  (转载有改动)

  一对靠捡破烂为生的夫妻,每天一早出门,拖着一部破车到处捡拾破铜烂铁,等到太阳下山时才回家。他们回到家的时候,就在门口的院子里摆上一盆水,搬一张凳子把双脚浸在盆中,然后拉弦唱歌,唱到月正当空,浑身凉爽的时候他们才进房睡觉,日子过得非常逍遥自在。 ­

  他们对面住了一位很有钱的员外,他每天都坐在桌前打算盘,算算哪家的租金还没收,哪家还欠账,每天总是很烦。他看对面的夫妻每天快快乐乐地出门,晚上轻轻松松地唱歌,非常羡慕也非常奇怪,于是问他的伙计说:"为什么我这么有钱却不快乐,而对面那对穷夫妻却会如此的快乐呢?" ­

  伙计听了就问员外说:"员外,想要他们忧愁吗?" ­

  员外回答道:"我看他们不会忧愁的。" ­

  伙计说:"只要你给我一贯钱,我把钱送到他家,保证他们明天不会拉弦唱歌。" ­

  员外说:"给他钱他一定会更快乐,怎么说不会再唱歌了呢?"

  伙计说:"你尽管给他钱就是了。"

  员外果真把钱交给伙计,当伙计把钱送到穷人家时,这对夫妻拿到钱真的很烦恼,那天晚上竟然睡不着觉了。想要把钱放在家中,门又没法关严;要藏在墙壁里面,墙用手一扒就会开;要把它放在枕头下又怕丢掉;要……他们一整晚都为这贯钱操心,一会儿躺上床,一会儿又爬起来,整夜就这样反复折腾,无法成眠。

  妻子看丈夫坐立不安,也被惹烦了,就说:"现在你已经有钱了,你又在烦恼什么呢?" ­

  丈夫说:"有了这些钱,我们该怎样处理呢?把钱放在家中又怕丢了。现在我满脑子都是烦恼。"

  隔天一早他把钱带出门,整条街绕来绕去不知要做什么好,绕到太阳下山,月亮上来了,他又把钱带回家,垂头丧气的不知如何是好。想做小生意不甘愿,要做大生意钱又不够,他向妻子说:"这些钱说少,却也不少,说多又做不了大生意,真正是伤脑筋啊!" ­

  那天晚上员外站在对面,果然听不到拉弦和唱歌了,因此就到他家去问他怎么了?这对夫妻说:"员外啊!我看我把钱还给你好了。我宁可每天一大早出去捡破烂,也比有了这些钱轻松啊!"这时候员外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有钱不知布施,也是一种负担。

\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呢? ­

  放下沉重的包袱,不为贪婪所诱惑,择精而担,量力而行。这样的人生,自然是轻松而快乐的。

  佛家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宋代的张九成造访喜禅师时,喜禅师问∶“你来这里为何故?”张九成答∶“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喜禅师听了,就知他尚未悟道,故意试探说∶“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张九成一听禅师平白无故说自己老婆和别人睡觉,心中无明火起,气愤地说∶“无明真秃子,焉敢发此言?”喜禅师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轻轻一扑扇,炉内又起烟。”张九成听了,惭愧不已,更加诚笃地皈依佛门。

  日本的山冈铁舟和尚也有类似的遭遇。

  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为了表示自己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心、佛、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管将山冈打了一下,青年禅者大为恼怒,吼道∶“您打我干嘛?”独园反问∶“一切皆空,哪儿来的这么大脾气?”

  生气、发怒、怨恨,这些都是由烦恼而引发的心头火,也就是嗔心之毒。当我们遇到了违背自己意愿或不顺心的事,就会生起憎恚,身心就不能平静,由此产生的忿、恨、恼、嫉、害等危害极大的情绪,由此而起的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人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佛遗教经》云:“当知嗔火,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又,寒山子有诗偈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仔细想想,人在生气的时候,就好像乌云盖在心头,你愈想驱散它,愈驱之不走。其实,没人喜欢生气,但往往境界现前,却没办法不生气,而且是越想越气。由于众生习气不同,有人是沾火就著,有的看起来似乎不会生气,但心里却是暗自生闷气。不管怎样,这心头火,却是被这怒和怨,慢慢点燃,最后形成熊熊烈火,不管不顾,烧掉了所有的功德—亲情、爱情、友情;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福报善果。当然,人非圣贤,谁也不能时刻都保持良好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持,来慢慢调整自己,学会在大事临头时“忍耐”克制,故寒山子诗偈云:“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宋代高僧慈受禅师亦有《退步》诗:“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这首诗的大意是,劝人在受到伤害或吃亏的时候,不要立刻就发火或心生报复,而是反观自身,想想这件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发怒,之后会有什么结果?若不生气又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孰是孰非就很清楚,怒火也就慢慢消退,相互之间的矛盾,就不再那么尖锐了。一旦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自然就可以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一场可能发生的争吵或灾难,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

  晚清名将曾国藩,未求取功名前,去长沙读书。他的书桌就在窗前,后来有个叫展大宽的同学来了,因为来得晚,书桌只好安排在墙角。有一天,他突然冲著曾国藩大吼:“亮光都是从窗子照进来的,你凭什么遮挡别人?”曾国藩一声不响地把桌子挪开。但展大宽仍不满意,第二天,他趁曾国藩不在,竟把自己的书桌挪到窗前,把曾国藩的书桌移到墙角。曾国藩看了没说一句话,之后他就一直在墙角的位置读书。后来曾国藩考中了举人,展大宽又来寻衅。他气呼呼地说:“你读书的地方风水好,那本来是我的,结果让你给夺去了。”旁边的同学为曾国藩抱不平,问道:“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吆二喝三的,非要换过来的吗?”展大宽无理取闹的说:“所以呀,他才夺了我的好风水!”那同学说:“那好啊,你再搬回墙角吧,明年准能中举!”众人哄堂大笑。展大宽一脸狼狈,而曾国藩在旁,始终和颜悦色的听著,不置一词。

  的确,曾国藩有大智,智在善忍!而他之后数十年的官场,纵横和名利双收,都证明了他能以过人胆识和高超的手腕,“忍小忿以就大谋”,化逆境为坦途,屡历艰险而屡屡成功。他的成功,最终归功于一个“忍”字,官场失意,忍忿;同僚排挤,忍气;战事溃败,忍辱;名利无收,忍欲;功高震主,忍嫉…,一个“忍”字,贯穿了曾国藩的一生,一个“忍”字,造就了曾国藩的辉煌。而他亦有这样的箴言流传后世:“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后人赞他是“每逢大事有静气”。正是这种静气让他的生命,有了一种安详的境界。安祥是一块智慧的美玉,它与豁达宽容结伴,同宁静慈悲为伍,以成熟丰富为内涵。一个人能有安祥的心态,便能从容地面对世间百态,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一任自然,这便是一种永恒。

  在佛经里,“忍辱”的意涵很丰富。挫折、打击固然要忍,成功与欢乐也要忍;逆来受,顺来也要受。在逆境中忍辱负重、蹒跚前行,这个道理大家能接受;而在事事顺利、飞黄腾达的时候也要“忍辱”,恐怕就不容易理解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许多人在失意的时候还能刻苦自励,一旦春风得意,就放荡起来,得意忘形,言行举止失了分寸,灾难祸害很快就随之而至。

  学佛的人都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也都明显感觉到心头火生起的时候,身心的迅速变化,既然如此,就应当适时转换自己的心态,调整情绪,作深呼吸,安静下来,从种种问题中,找出对治方法,并以偿报和悲心来对待人和事,如此嗔心就生不起来了。寂天菩萨有首偈颂:“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若己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是啊,狂怒和暴喜,都不能让我们获得祥和的心,那不如平心静气地来看世间。

  发表于2008年11月11日 11:14

  (本文转载自淡泊愚人善知识1019347840空间,稍有改动)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成语名称以汤止沸成语拼音yǐ tāng zhǐ fèi成...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成语名称以法为教成语拼音yǐ fǎ wéi jiào成...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成语名称以水投石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í成...

1997年3月1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3月1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3月1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3月1日出...

最新文章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古诗原文[挑错/...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古...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爱过...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